台灣鋏蠓的生物位階
台灣鋏蠓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蠓科/鋏蠓屬/蠛蠓亞屬下之吸血性的昆蟲,是屬於台灣原生種的吸血昆蟲,通常被俗稱為:「小黑蚊、小金剛、烏微仔、黑微仔、蚊微仔、黑頭狗仔或大頭狗仔」等。
全世界已記載的吸血蠓共有 1,700 餘種,其中以庫蠓屬的 1,500 餘種最多,鋏蠓屬則有 137 種;臺灣地區之鋏蠓屬的蠛蠓亞屬種類共有 24 種,其中只有「台灣鋏蠓」與「三地鋏蠓」確定會吸食人血,且以台灣鋏蠓(亦即小黑蚊)危害最為嚴重。
小黑蚊的生活史
小黑蚊的生活史分為「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等四個階段;通常,完成一個生活史約 20~30 天。
小黑蚊的卵
小黑蚊的卵呈長橢圓形,長約 0.3 mm,剛產下時呈淺黃色,而後漸轉為深黑色。幼蟲孵化時,卵殼自末端約三分之一處斜裂,孵化後,卵殼呈拖鞋狀。卵發育到成蟲約僅 3~4 週,可說是繁殖迅速。
剛孵化之小黑蚊幼蟲呈透明狀,老熟幼蟲則呈黃褐色,體長約 2.7 mm。老熟幼蟲化蛹後,初蛹呈淺褐色的裸蛹狀,約 2 mm 大小;羽化前,蛹的色澤會轉為深褐色;蛹期僅數日,即可羽化為成蟲。
小黑蚊的蛹
小黑蚊的幼蟲期為陸生,共分 4 個齡期;由於以藍綠藻類為食,所以一般在山區邊緣或山腳下之村莊內有潮濕隱蔽之場所,且沒有長雜草的地方是幼蟲最喜歡孳生之處,尤其以排水不良的養猪戶之猪糞周圍略為潮濕的地面、檳榔園、茶園及竹林生長的地方最多;幼蟲歷經 2~3 週的發育成長後,會爬到水分較少之地方化蛹處(如:容器壁、土表、草莖部)。
小黑蚊的成蟲
小黑蚊的成蟲體長約 1.4 mm,頭部為黑色,口器呈深褐色;小顎鬚共 5 節,第三節膨大;具一感覺窩,內具十多根感覺毛;觸角呈深褐色,共 14 節,基節較大。
一般雄蟲不吸血,只負責群舞交配,而以棲息所附近之露水或花蜜為食;雌成蟲經交配後,需靠吸血來補充養分,因此會先棲息於人們經常來來往往,且長有大量青苔的陰暗處伺機吸血,待有人站立附近時,立即飛撲過去叮咬;雌成蟲則嗜吸人血(尤其喜歡吸食人血),於吸血後 2~3 日內即可產卵,飽食血液的雌蟲平均產卵 30~80 粒不等,每一雌成蟲最多可產約 65 粒卵,卵產於濕潤之土地上。
小黑蚊成蟲的雌雄判別
小黑蚊之雌成蟲的觸角呈「念珠狀」,雄成蟲的觸角則呈「鑲毛狀」,這是重要判別依據;惟其體型偏小,通常需藉由放大鏡或顯微鏡來鑑別。
由於雄成蟲交配完不久即自然死去,負責產卵的雌成蟲壽命較長,約 2~6 週不等。
小黑蚊蔓延的文獻記載
依據專家學者的記載可知: 小黑蚊(= 台灣鋏蠓)分布於全省海拔 150 公尺以下的山腳地帶(張和葉,1997)。
1990 年的調查顯示: 小黑蚊分布於 11 縣 28 鄉鎮(莊,1994)。
1995 年的全省分布調查顯示: 12 縣 54 鄉鎮有小黑蚊危害(王,1997)。
2006 年在 20 個縣(市)230 個鄉鎮地區進行分布調查顯示: 有多達 16 縣市 125 個鄉鎮受到為害(謝,2007),這顯示小黑蚊危害狀況的確日益嚴重。
另外,2006 年的調查也顯示了台灣鋏蠓有往更高海拔分布之情形,調查結果顯示: 過去分布之最高之記錄為 470 公尺的南投縣信義鄉自強村(張和葉,1997),該調查則記錄南投縣魚池鄉 900 公尺之採集記錄,顯見小黑蚊危害有往山區蔓延的現象(謝,2007)。
小黑蚊蔓延的現況
小黑蚊在全台呈廣泛性分佈,目前已被認為「全台各縣市內都有小黑蚊肆虐的地方」;當然,即使是在疫情嚴峻的縣市內,還是有嚴重度之分,有些地方狀況非常嚴重,站在一般道路旁就有可能被叮咬,而有些地方狀況輕微,有些地方則完全沒有聽聞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