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鼷鼠(如圖 1 所示)在生物界的位階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嚙齒目/鼠科/小鼠屬」下的物種;起源於印度次大陸(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島形的陸地),後隨著早期歐洲殖民地的擴充,早已分佈至世界各地;又名「小鼠、月鼠、小家鼠」。簡單判別重點為「個體小、鼻略尖(如圖 2 左所示)、耳大且豎起(如圖 2 右所示)」。
頭及身軀小且細,約成年人拇指大小而已;尾巴幾乎等於身體(頭+身軀)的長度,頭加身軀長約 6~10 cm(不含尾巴),尾長約 6~10 cm。成鼠體重約 12~20 克。因為身軀小,導致經常被誤認為是其他鼠種的小朋友階段。
背部毛色為黃銹褐色、棕褐色或土灰色;腹部毛色為淺棕色或灰白色,與背部無明顯分界(如圖 1 所示);尾部呈灰黑色,下方色澤稍淡。
糞便呈紡錘狀,約 2~3 mm 大,比起其他鼠種的糞便,家鼷鼠的糞便算是非常小。知道有老鼠入侵,但未見其蹤影時,這是判別重點!
家鼷鼠為雜食性,但偏愛植物性食物,因此喜歡取食穀倉內乾燥的穀物或植物種籽等,對農業經濟危害極大;有時也會捕食昆蟲、小型節肢動物、巢中的雛鳥或鳥蛋;此外,肥皂、家中物品有時亦會被其啃咬。食量極小,每日只需取食少許食物和水即可存活;約取食 4~13 克食物(不含水之淨重)及 3 克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