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簡介​​​

螞蟻屬於完全變態類昆蟲(此變態不是社會新聞常講的「變態」ㄛ),生活史約 6~8 週,包括「卵 → 幼蟲 → 蛹 →成蟲」等四期。

螞蟻的卵很小,通常不超過半公厘,外層包覆著軟而透明的卵殼;幼蟲呈半透明、無足狀。幼蟲表皮通常均密佈有具保護作用的體毛,發育成熟後,視種類不同可分為結繭與不結繭兩種;之後先進入預蛹、蛹等階段,再發育為成蟲。

螞蟻的社會階級區分

一般蟻類的社會階級主要包括「蟻后、雄蟻、工蟻、兵蟻」等四種,然而有諸多蟻種之工、兵蟻並無太大差異,或說沒有兵蟻;階級系統隨蟻種不同而區分有單蟻后社會與多蟻后社會。

依照取食來區分螞蟻種類

按照取食方式的不同,可將螞蟻分為「吸食性螞蟻、雜食性螞蟻」等兩大類。吸食性螞蟻以吸食糖水、果汁戶外花蜜或蚜蟲所分泌之糖液為主,雖然有時也會看到牠們搬運食物碎屑,但較少見;雜食性螞蟻則以取食昆蟲活體或死體,抑或是人類及其他動物的食物為主,擅長單獨或集體搬運食物。

螞蟻身體上的主要特徵

如圖 1 所示,螞蟻身上的主要特徵為胴部與錘間具有腰節(用高倍放大鏡較易分辨出),觸角成膝狀彎曲形;尤其是ㄑ狀觸角,更是用以判斷「是否為螞蟻?」的第一判別基準。

各種螞蟻的顏色、習性與食性皆有所不同,例如:小黃家蟻的身體呈淡黃褐色;黑頭慌蟻則為黑頭黃身體。牠們皆為雜食性,但對食物各有所好,小黃家蟻喜歡甜食,黑頭慌蟻則偏愛油性食物。要注意的是,這是書本上所講的通識,但有時並不一定如此,牠們會隨環境周圍常取得的食物種類不同而產生變化,例如: 大家都認為螞蟻喜歡砂糖,但有時同樣的螞蟻種類在不同地區,您放些砂糖誘引牠們出來取食,得到的結果卻是碰都不碰。

(圖 1)

長有翅膀的螞蟻

螞蟻一般都沒有翅膀;若看到有翅膀的螞蟻,應該是處於交尾階段的雄蟻或未生育的雌蟻;交尾後,翅膀即脫落,雄蟻不久即死亡。

蟻后一生交尾一次即可持續產卵至壽終,其壽命可達 15 年之久;未交尾的雌蟻會很可憐,有如被打入冷宮,變回工蟻或兵蟻。蟻后交尾後所產下的第一批子代均自行照料,待第一代的工蟻成長到能夠外出覓食後,才又繼續產卵;此後,工蟻將負責護幼、供養親體與保衛蟻巢的任務,蟻巢規模也開始逐漸變大。

台灣常見的螞蟻種類

看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螞蟻約有 1 萬 2 千多種,從熱帶到寒帶都有,分布極廣,其中,家屋螞蟻僅十幾種。台灣目前已知有 273 種螞蟻,其中最常見的為黑頭慌蟻小黃家蟻大頭家蟻小黑蟻雙脊皺蟻長足捷蟻等,其他如:破壞單家蟻、舉尾蟻、爪哇大頭蟻、臭蟻等也都是常見蟻種。

室內為何總是有幾隻螞蟻出沒?

螞蟻喜歡各式各樣的食物,掉到桌面或掉落在地上的食物屑屑,通常因掃地時沒有確實掃掉它,日久就會有螞蟻主動免費來幫您清理;奇怪的是,人們非但不感謝牠們,還拿著殺蟲劑到處追殺牠們。

因為地上經常會有食物屑屑,所以再怎麼噴,過一陣子牠們還是會主動免費來幫您清運。牠們只曉得努力搬運能夠搬回巢內的食物,而且必要時會動員相當多的夥伴一起來協助,只要能搬的,無論是食物屑屑、其他昆蟲的活體或屍體等,牠們都要;除非碰到螞蟻大搬家,否則待食物搬完,牠們就不再大量出現,只會看到幾隻巡邏隊員在到處尋覓新的糧食來源。

螞蟻如何找食物?

螞蟻有兩個胃,一個是用來填飽肚子,能將食物消化的「進食胃」,一個是用來取食樣本,不會將食物消化的「嗉囊(或稱社會胃、公共胃)」。

一般說來,螞蟻找食物的方式大同小異,牠們會有幾隻負責偵查的工蟻大面積地到處搜索食物;當找到食物時,負責搜索食物的工蟻會先取食一些樣本到牠的「嗉囊」中,因為存在嗉囊中的食物樣本不會被消化,帶回巢後,以觸角傳達「俺找到食物」的好消息,並將先前吃進去的樣本吐出,讓同夥試吃鑑賞看看以確認食物特性。

夥伴們鑑賞完畢,蟻巢就會出動大批工蟻循著之前帶食物回巢的夥伴沿途所留下的「費洛蒙」導引信息前往搬運食物;蟻群搬運食物回巢途中,一樣也會以腹部尾端的「後足腺體」碰觸地面釋出費洛蒙來指引同伴們正確前往食物位置協助搬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群螞蟻來來往往走的路線都一樣,中途還會交頭接耳看似寒暄幾句;導引信息就像在地上有做了記號,讓螞蟻們不致走到迷路,它也能傳達「有危險」的警示信息,知會其他螞蟻避開危險區域,雖然我們看不到記號內容。

有蟲害問題始終解決不了時,可洽詢福爾摩斯尋求解決之道;需要本人協助時,本人樂意幫忙喔!

福爾摩斯總監 許澔榮 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