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蠅在生物學上的基本認知​​

蚤蠅(如圖 1 所示)在生物界的位階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蚤蠅科/蚤蠅屬」下的物種。

蚤蠅屬於「雙翅目」,顧名思義牠只有一對膜質的翅膀,亦即只有兩片翅膀;蚤蠅的前翅發達具鱗片,且具明顯翅脈;後翅則退化成飛行時用以協助平衡的「平衡棍(或稱:平衡棒)」,所以看起來確實是只有兩片翅膀。

平衡棍像個細小的鼓槌,末端呈小圓球狀;飛行時,平衡棍與翅膀會呈反方向且同速度的上下擺動,像個靈巧的陀螺儀,可幫助雙翅目昆蟲在飛行時保持平衡。

Phoridae

(圖 1)

蚤蠅的生活史

蚤蠅的生活史為「卵 → 幼蟲 → 蛹 → 成蟲」之完全變態型,整個生活史約 1 至 3 週,視溫度不同而有差異。

一般蒼蠅產卵後,在適溫環境(25℃)下,簡記其過程大致是「卵 → 1 天內 → 幼蟲 → 3~5 天 → 蛹 → 6~7 天 → 成蟲」;成蟲羽化後,1~2 天內即可交尾,3 天後即可產卵完成整個生活史。

有些蚤蠅的幼蟲發育分三齡,室溫下,第一齡期約 1~2 天,第二齡期約 1~2 天,化蛹前的第三齡期時間較長,約第 3~4 天。每個生命週期的發展取決於幼蟲飼養或飼養的環境條件。

在較高溫的環境中,例如 35℃ 時,卵約 6~8 小時即可快速孵化為幼蟲;但低於 8℃ 或高於 42℃ 的溫度下,卵皆無法孵化。

在熱帶地區的蠅類,每年約可繁殖 30 代;溫帶地區則僅能繁殖約 10 代。

蚤蠅的體表特徵

蚤蠅的胸部背板呈弧形隆起,看似駝背、低頭狀,所以又名為「駝背蠅」,此乃蚤蠅體表的重要特徵;其他明顯特徵為: 有一對黑且大的複眼,以及頭部觸角短且鞭節明顯膨大(如圖 2 圈紅線處),兩片翅膀(∵ 雙翅目),後足腿節膨大;身體顏色有黑色、棕色或淡黄色。

蒼蠅與蚊子皆屬於雙翅目,但是蒼蠅在生物學上被歸類為「短角亞目」,這是指其頭部觸角很短;與被歸類為「長角亞目」的蚊子不同,蚊子的頭部觸角明顯很長。

有些種類的蚤蠅屬於寄生性蚤蠅,牠們能利用尾部具備的棘刺將卵或真菌孢子囊注入昆蟲體內寄生,這將導致被寄生的昆蟲變成行屍走肉般,最終步入死亡。

(圖 2)

蚤蠅成蟲體長大約 0.4~7 mm,一般常見的大約 2~4 mm。最小型 0.4 mm 是一種名為「Euryplatea nanaknihali」,會將卵寄生在螞蟻頭殼內部的蚤蠅,幼蟲之後會吃掉螞蟻頭部內的組織,導致螞蟻變成行屍走肉;這物種是在泰国的 Kaeng Krachan 國家公園被發現,並以發現者(一位對昆蟲極感興趣的人)的姓名命名之。

蚤蠅的壽命

蚤蠅成蟲壽命不長,約 3~4 天內就會開始死亡,兩週內大部份的成蟲都會死去。因此,在蚤蠅很多的室內,我們經常可發現牆邊地上躺滿好多死掉的蚤蠅,別以為這一定是噴藥所發揮的殘效效應,有時這些都是自然死亡的。

雖然說「兩週內大部份的成蟲都會死去」,但別高興,別因此以為過幾天所有蚤蠅都會死光光,其實牠們在孳生源處的繁殖數量遠比出來外面見人的還多,所以不處置牠們的話,要蚤蠅自然死亡到沒半隻是不可能的。

雌蚤蠅一次產卵量約 100 粒,一生約可以產下 750 粒卵。從卵發育為成蟲所需的時間因種類而異,不過平均約 25 天。

雌雄蚤蠅的判別

蚤蠅體型小,單憑肉眼來判別雌、雄體時,大致先以「雄蠅較雌蠅個體小」的概念來分辨即可。

蚤蠅的種類

蚤蠅分佈於全世界,已記錄的有 4 個亞科,約 230 屬,4,000 多種。

種類最多的蚤蠅是「異蚤蠅屬」的物種,其中最常見的是別名為「棺材蠅」的「疽症異蚤蠅」(如圖 1 所示)。被稱為「棺材蠅」是因為這種蚤蠅可在墳墓裡埋葬的屍體上被發現,即使屍體埋葬在深達 180 cm 的地表下。

蚤蠅成蟲的習性

室內發現小蒼蠅時,一般都會認為是「果蠅」;其實不盡然,牠們有可能是與果蠅來自不同地方的「蚤蠅」;若看到的小蒼蠅是左走走右走走,看似蠻急躁的,受到驚嚇時會跳一下才飛走的就是「蚤蠅」;相反的,動作較緩慢,受到驚嚇時會直接飛走的則為「果蠅」。

蚤蠅趨光性很強,所以在沒開燈的室內,只要放上一盞紫外光的捕蚊燈,一天下來是可以捕獲不少蚤蠅;但,不管擊斃多少蚤蠅,捕蚊燈最終只能讓我們知道這室內空間「蚤蠅滿多的」,而不是一直靠著捕蚊燈來滅絕牠們。

蒼蠅嗅覺很靈敏,蚤蠅也不例外,所以當哪裡有腐臭味,蒼蠅族群就是會搶先到達現場。

蚤蠅成蟲的食性

蚤蠅可大分為「食腐性、食菌性、植食性、捕食性與寄生性」等數種。其中最多的是喜好取食腐敗食物的食腐性蚤蠅;食菌性蚤蠅會在蕈菇培養場內侵襲已長菌絲的培養料,在培養料內產卵與繁殖,幼蟲則取食菌絲體和子實體,其取食掉之菌絲量相當大,嚴重危害菇類生長;植食性蚤蠅會取食蕨類;捕食性蚤蠅會取食其他昆蟲;寄生性蚤蠅則是一種能將卵產於社會性昆蟲的體內,利用卵孵化的幼蟲吃光被寄生昆蟲的內臟,是一種能夠用來消滅社會性昆蟲(例如:紅火蟻)的蚤蠅種。

幼蟲生長在哪裡?

蚤蠅通常是孳生在富含腐質的淺水域,一般居家室內最長孳生的地方就是污水管和糞管內,管壁內會是一圈厚厚的腐質物,類似爛泥巴,腐質物內則長滿了無數的幼蟲(= 小蛆);幼蟲在這安全的環境中很快就會經過蛹期而後羽化為成蟲,再來室內空間中每天就會持續看到為數不少的蚤蠅到處飛舞。

用紫外光捕蚊燈對付蚤蠅時

蚤蠅到處飛舞時,採用有效率的紫外線捕蚊燈來捕抓確實是可電擊到不少(如圖 3 所示),但捕蚊燈只能治標,真正要解決問題還是必須處理掉孳生源才是正確之道,否則一直捕抓,每天聽到的就是「電擊爆破聲」,蚤蠅飛舞數量可能還是一樣多。

紫外線捕蚊燈是採用能散發的光波長在 355~370 nm(奈米)之紫外線(UV)的藍紫色燈管,款式很多,選購時可買燈管瓦數大一些(≧ 8W)的效果應該會更好。一般趨光性昆蟲喜歡接近的波長為 330 nm~400 nm,所以選購時注意一下接近 355~370 nm 較妥,甚至是 360~365 nm 的。

(圖 3)

有蚤蠅問題始終解決不了時,可洽詢福爾摩斯尋求解決之道;需要本人協助時,本人樂意幫忙喔!
福爾摩斯總監 許澔榮 執筆